1、为何在我国杀虫剂整体用量平稳甚至略有下降的背景中,大多数杀虫剂份额寸步难行,甚至一落千丈,但是以杀铃脲、氟铃脲、丁醚脲为代表的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却能突飞猛进?
答: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是一类能抑制靶标害虫的几丁质合成而导致其死亡或不育的昆虫生长调节剂,被誉为第三代杀虫剂或新型昆虫控制剂,主要作用在由几丁质合成的部位上,如害虫的表皮、卵壳、口器,具有抑制虫卵孵化、破坏幼虫蜕皮、干扰成虫产卵的特点。关键之处,人、畜是无几丁质的,所以此类杀虫剂对人安全。
现在我国农药发展以低毒低残留为导向,以对环境友好,对人类健康为准则。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杀虫谱,对环境的友好特性,符合了现代绿色农药的发展方向,因此此类杀虫剂在有机磷杀虫剂逐渐退出舞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相当严重的背景下,已经逐渐成为治理抗性害虫的主流杀虫剂。
那么几代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之间如何市场区分呢?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者在活性、安全性、持效期、速效性4个方面的区别。
灭幼脲:
1、防治期,抓住一个“幼”字在昆虫初龄幼虫期用药效果最好,虫龄越大,食药致死量越大,防效越差。因此,防治金蚊细蛾的最佳用药期是越冬成虫和一代成虫盛发期至一二代幼虫孵化期,等到潜叶蝇、卷叶虫、食心虫等进入叶片、钻入果内或形成包被后再喷药,效果就差了,等到世代交叉时防治更难,要“药等虫吃”,不要“见虫用药”
2、喷药,突出一个“匀”字灭幼脲类杀虫剂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使害虫幼虫吃药后,不能形成新表皮,脱不下皮而死亡。其主要是胃毒作用,亦能侵入昆虫和卵的表皮发生作用,但无内吸作用。因此,必须让虫子吃了才有效。金蚊细蛾的卵产在叶背面,初龄幼虫从叶背面咬小口潜入叶内危害。若喷药不能喷到叶背面,防效就很差。在防效上,杀铃饱脲杀卵作用比灭幼脲3号更好。在植物叶背面喷药,金蚊细蛾新产的卵会死,未孵化的卵也会死,所以喷药必须强调一个“匀”字。
3、浓度,强调一个“准”字灭幼脲虽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虫剂,但该药剂不溶于水,在绝大多数有机溶剂里溶解度极低,很难加工成乳油或超低量油剂。目前,市场上的灭幼脲和杀铃脲多是悬浮剂,使用时应先摇匀瓶内药,先用少量水稀释后,再加水至需要浓度,搅匀后喷用。喷药浓度过高及雾滴过大,对害虫会有驱避作用,对25%灭幼脲悬浮剂来说,一般喷1500倍液较好。
4、混用,禁忌一个“碱”字灭幼脲类药剂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和一般酸性或中性药剂随混随用,药效不降低。灭幼脲类药剂在与其他药剂混用时,有的药剂会使灭幼脲对害虫产生交互抗性,有的药剂能使它产生负抗性,植物性增效剂有使它增效、抑制抗性的作用。灭幼脲药剂中加入300倍尿素液,会使雾滴变细小,使药剂挥发率降低25%-33%。
5、复配剂,谨防一个“骗”字由于灭幼脲类药剂不是速效性杀虫剂,触杀作用差,无内吸作用,施药后3-5天内,药效才逐渐增大明显,有些果农误认为药效不好。有些农药厂家把灭幼脲和速效杀虫剂混配,失去了应用灭幼脲类药剂的意义,这类复合剂的欺骗性较大,应引起关注,以免上当。
优势:安全性相对较高,相对使用成本较低,
劣势:杀虫活性最低,杀出谱相对较窄
定位:主要用于果树潜叶蛾(金纹细蛾、桃潜叶蛾等)害虫的预防。
氟铃脲:
主要用途
是新型酰基脲类杀虫剂,除具有其他酰基脲类杀虫特点外,杀虫谱较广,特别对棉铃虫属的害虫有特效,对舞毒蛾、天幕毛虫、冷杉毒蛾、甜莱夜蛾、谷实夜蛾等夜蛾科害虫效果良好,对螨无效。
击倒力强,杀虫效果比其他酰基脲要迅速,具有较高的接触杀卵活性,可单用也可混用。施药时期要求不严格,可以防治对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已产生抗性的害虫。是苯甲酰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通过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而杀死害虫。具有杀虫活性高、杀虫谱较广、击倒力强、速效等特点。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壳多糖形成,阻碍害虫正常蜕皮和变态,还能抑制害虫进食速度。可防治棉花、果树上的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同翅目害虫,兼有杀卵活性。尤其对棉铃虫等害虫效果很好,对螨无效。
用于防治棉铃虫、红铃虫在卵孵盛期,幼虫蛀入蕾、铃之前,用5%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优势:活性最强,杀虫效果最快
劣势:安全性最低,使用不当易产生药害,相对使用价格高
定位:适合防治不易产生药害的作物上的隐蔽性害虫,如棉花棉铃虫、果树食心虫、水稻稻纵卷叶螟;
杀铃脲: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作用缓慢,无内吸作用,有一定的触杀作用,还具杀卵活性。
可用于玉米、棉花、大豆、果树、森林、蔬菜等作物,防治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木虱科的害虫幼虫,防治棉铃象甲、菜蛾、舞毒蛾、家蝇、蚊子、大菜粉蝶、西枞色卷蛾、马铃薯叶甲,还可用于防治白蚁。
药剂用量为0.561g/100m2。杀铃脲可阻碍幼虫蜕皮时外骨骼的形成,幼虫的不同龄期对药剂的敏感性无多大差异,所以可在幼虫所有龄期使用。
优势:通过优化氟铃脲活性大大提高使用安全性,活性仅次于氟铃脲远高于灭幼脲,使用价格低,适宜多种作物,竞品少
劣势:杀虫速度略低于氟铃脲
定位:例如果树卷叶蛾/潜叶蛾,蔬菜菜青虫/甜菜夜蛾,大田作物玉米螟/豆荚螟等;
使用注意事项:
1、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移栽后7-10天或7-8叶期用药
2、玉米、小麦:7叶后使用;
3、不可用于芒果
4、与叶面肥混配:荷兰豆苗期、豆角结荚期敏感
5、严禁在高日照、高温时使用
6、推广作物前,根据当地用药习惯,先小范围试验,确保安全性
2、为何大多数农药厂家、经销商、零售商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可谓是谈“脲”色变?
答:作为资深农资人,可能大多数农药厂家,经销商,甚至零售商或多或少的已经销售过苯甲酰脲类产品,但是可能许多人受到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易出药害的困扰,尤其是在氟铃脲、丁醚脲为例的这两款产品的操作过程中,效果是相当的认可,但是使用不当极易出药害,大家辛辛苦苦推了半天,到最后还是倒在药害的困扰中。
杀铃脲作为第三代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他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优化了第一代、第二代苯甲酰脲类安全性差的问题,杀铃脲使用相对而言非常安全,推广难度大大降低,解决了大家在此方面的担忧。当然优化了其安全性的同时,使其杀虫速度较氟铃脲而言虽然略有降低,但是其优异的杀虫活性依然远超第一代的灭幼脲、除虫脲,他除了能作为果树区灭幼脲、除虫脲的升级替代品,还能在蔬菜上,大田上针对鳞翅目的卵及幼虫进行推广。
3、为何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市场上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名气如火如荼,但到在我们手中用起来效果却不尽人意?
答:许多人操作这类产品,不了解此类产品的特色、定位,因此在产品推广中,因使用不当、定位不准带来对产品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推广难度大。
首先给予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明确定位:杀卵剂、杀幼虫剂
以斜纹夜蛾为例:
我们根据昆虫的蜕皮次数,将昆虫幼虫划分为不同的龄期;蜕皮n次,其龄期为n+1;例如,虫子刚才卵里出来,称为一龄幼虫或初孵幼虫;再蜕皮一次,就是2龄幼虫…..以此类推。
那么,从上图中卵、1龄、2龄甚至3龄幼虫,每个龄期间隔的天数是逐渐拉长的,也就是说蜕皮时间是逐渐拉长的,而此类药剂与虫酰肼能使昆虫提前进入蜕皮是不一样的,它只能等到昆虫自然蜕皮的时候,旧表皮脱落,新表皮合成受阻,导致虫体失水而死。
因此使用时期对此类产品非常关键
如果在虫体3龄期前施药,2-3天就能发挥良好的杀虫效果,也有多个杀虫方式,而且既能灭杀新产虫卵,又能使即将孵化的幼虫,破壳后蚕食卵壳中毒快速死亡,同时对于1-3龄的幼虫,使其蜕皮后无法形成新表皮导致虫体失水死亡。
如果我们在3龄幼虫以后施药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例如以3龄幼虫成长到蜕皮成为4龄幼虫这一历期就需要5天以上时间,此时刚刚蜕完皮的3龄幼虫在接触该类药剂后,需要至少5天的时间,等到它蜕皮的时候才发挥药效,就会出现效果慢,防效低的反馈。
任何一款产品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进入桦树博客下载https://nonif.c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