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为什么姓林-浠水过年的十二道真味

桦树

故乡在坡上

故乡在坡上,

她依旧年轻,

起伏的丘陵流淌着美丽的曲线,

大朵的白云盖不住丰盈的胸脯,

油菜叶片展开,

一年一回大地锦绣,

回到故乡我满心欢喜,

又充满悔意,

故乡在坡上,

她青春从不老去,

经得起一万年的端详,

而我,她的儿子,

嘘的一声,

皮囊破败,

发成胖子!

秘境百丈冲

从浠水洗马往绿杨乡,路直如箭,两畔青山渐耸,变得越来越奇崛,到了乱石河地界,车行右转,两边山崖压面而来,马上人就进入了山回路转、移步换景山的世界了!

沿着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左边山坡上分布着两三个村庄,这里就是百丈冲,浠水最接近于桃源秘境的地方。过去山高路远,留下一片好云山,又有成片梯田,村清林秀,反倒成就了一片田园好风光。

左折向顾塆,把车子停在村中,便沿着原始的山路慢慢上爬,山里的春天已入佳境,一树树野梅花、野樱花、望春花参差独立在还有些寂寥的山林中,显得鹤立鸡群、仙姿绰约。

路边时时有楠竹林,楠竹是让人看了非常容易心安的植物,竹影掩映的天空,犹如让人心静的刻花,怎么看怎么舒服。

云层有点厚,遮盖白日,凌厉的光柱像刀剑一样刺破苍穹,为眼前山川平添无限英伟之气。

百丈冲紧邻蕲北,受封蕲洲的明朝荆王受皇室影响,崇信道教,在禅风浓郁的蕲黄地区开辟出一块道境,百丈冲受此遗绪,至今还有两家道观,一名清虚宫,一名太清观,山坡上还有多处道士坟,仔细看了看多块墓碑,最晚的墓碑是1942年立的,碑被砸碎成十几块,被后人重新拼凑再立起来,看来此山道统传承到了民国末期就已经断绝了,而后在破四旧中又遭受浩劫,道观估计是八十年代才重新恢复起来的。

受疫情影响,宫观里的道众都下山回家去了,门前盛开的山茱萸和结香花喷香如旧,不改往日待客之道。

从太清观旁的石径上行,是有名的险峰羊角尖,上有“集安砦”,自安史之乱以来,江淮地区就有广修砦堡以备战乱的传统,蕲黄地区此风炽烈,几乎逢山必有砦,彼此互为犄角,遇到战争则结砦自保,是一种民间自我战备系统,并不是很多老百姓谣传的土匪窝子。

集安砦由于被旧物利用改造为广电发射塔,砦墙和山路都被整修过,是浠水境内保护最好的古代城砦,爬到砦顶,是茂密的竹林,林中巨石上有摩崖石刻,字迹模糊难辨,这里在明清时期就是很多人来游赏的胜地,是有人文积淀的,并不是荒僻山岭。

站在巨石上,可以一眼看浠水、罗田:英山、蕲春四县风光。俯临平川旷野,一览心胸辽阔,西侧是广袤的白莲河水库,秀屿螺洲,如在青盘,皎然可爱。一只鵟鹰御风盘旋,在天穹中划着美丽的曲线,人就是要多爬爬这样的山,让心中装满山中的云影林风,时间久了,会变成一个像白日一样透明春秋一样持久的灵魂!

巴河陈状元故里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金榜题名,高中魁首,是一辈子都说不尽的荣耀!

我们中国进入科举时代后,不再崇拜英雄,而是推崇状元。一个地方出了个状元,从此就有了光彩,再也不是蛮荒僻壤了!

清代湖北一共出了三个状元,浠水陈沆、黄冈刘子壮、天门蒋立镛。陈沆状元就是我们巴河人,他个人早慧,5岁入私塾读书,12岁为秀才,是县案首(即第一名),然后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到殿试及朝考,均获第一,是科举史上罕见的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和“七试连魁”。

巴河镇有一条状元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往东南走,到了徐家林村,看到一方水塘,这里就是状元故里了!

巴河本地称得上望族大姓的,就两家,一个是闻一多所在的闻家,一个是陈沆状元所在的陈家。巴河大半的土地财富集中在这两家手中,尤其以陈家势力最大,在我们当地有“七里茶铺、四十里菜园,日有千人打网,夜有万盏明灯”的谣传,是十足的豪门。

史书记载陈沆状元故里在陈家大岭,实际在今天徐家林村黄瓦屋,至今依旧是陈姓聚居地。黄瓦屋的门口塘就是陈沆家的风水塘,塘后有五进屋舍,图一所在两家房舍就是原来第一进房屋所在地,如今由陈氏两家分别建房居住。

陈氏大宅直到建国初期还存在,村中老人回忆说,直到1958年门楼还立在塘边,但后来破四旧全部拆掉了。他们后来开垦后山,还挖出一筒筒陶制水漊,是当时老宅的下水管道。

陈沆的墓地在文革期间也被掘毁,他的墓穴由三合土做成,非常规整,当地农民就用它的墓坑修了一个旱厕,状元爷的栖魂之所变成了粪坑。墓碑也被拆掉修了水利,据说在一个叫施家桥的桥面里,但具体何处尚待查访。

浠水县曾经出版过陈沆状元的殿试考卷,我买过一本,字体是典型的馆阁体,娟秀典雅,状元爷的性格想必也是特别安静淡然的!

话说回来,历史遗迹的寻访,往往是乘兴而来,但到了实地其实空空如也,全靠历史资料和现场寻访来佐证和补充,在虚空中重建历史遗迹的原貌,这就是所谓的“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历史总是给人留下无尽遗憾的,但想法设法弥补这些遗憾,正是我们这些后人的重任。

寻访姚阁老

从巴河镇出发,从109县道转038乡道,不过二里,西折下坡,再行三里地,就是仓山塆,这里就是姚明恭的故里了!

姚明恭是巴河古今以来唯一登临相位的历史名人,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不过在巴河本地,知晓的人甚少,只有在他的故里村庄,年纪大的一些人略知一些。

我们在路上打听姚明恭的故里,很多人摇头不知,如果问“阁老”的家在哪里,一些人才恍然大悟,然后忙不迭地给你指方向。

阁老的故里在仓山塆,图七这个瓦屋是他修建望江亭的地方,图六这个白瓷砖楼房就是他女儿守寡所居“太乙阁”的旧址,俗称梳妆台。歌台舞榭风流去,王谢燕飞百姓家,历史最终的结局永远都是这样,泼天的财富、拳头大的金印,最后都在荆棘和麦田中消亡了!

姚明恭和很多历史名人都有交集,例如剿抚张献忠、郑芝龙以及同努尔哈赤打仗的熊文灿,还有晚明时期的军阀左良玉等,但相比于后两者,姚明恭近乎默默无闻,是何缘故呢?

明恭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当时朝中朋党政治非常厉害,齐党、楚党、浙党以及后起的东林党之间党争激烈,其中楚党领袖人物是赵兴邦,他和亓诗教、官应震、吴亮嗣等四位给事中被东林党人称为“四凶”,这位赵兴邦就是姚明恭的政治领路人,在那个朋党政治横行、清流浊流互相攻诘的时代,姚明恭作为赵兴邦的门人和楚党的骨干分子,因此被掌控历史话语权的东林党人很是鄙视,说他“公论素不予”,就是说社会舆论认为他不咋地。

崇祯十一年,姚明恭由詹事迁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给事中耿始然弹劾他与副都御史袁鲸一起搞灰色收入,崇祯皇帝有个毛病,特别讨厌言官,哪个大臣被弹劾,反而升职快,结果不到一年,姚明恭就加太子太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执掌中枢事务了。

姚明恭在相位没有什么作为,时人说他尸位素餐,继而楚党内部也开始内斗,又有同乡到午门上书控告他,于是他就离开相位,返回故里,就这样匆忙结束了一个官场老油条的职业生涯。

姚明恭回到家乡,没有住在姚家花园,而是去了仓山塆建屋居住,仓山塆的老人说这里其实不叫仓山,而是仓上。估计这里是姚家收租谷的仓场,所以才有此名。

村中有大量红砂石条垒砌的高岸和屋基,盖此地紧邻长江,容易遭受水患,所以当地房屋多用条石为基,然后用木框架和木板构筑房屋,避免水淹后墙倒屋塌。时光一过三百多年,当年的建筑尽皆朽坏,只剩下这些依然垒砌规整的石条。

姚明恭女儿在村中守寡所住的“太乙阁”牌匾至今犹存,镶嵌在现在浠水县南门口文庙左厢的台阶上,另一侧是姚明恭亲家熊文灿手书的熊母墓碑,一家人就用这样奇特的方式在文庙之下团圆了!

巴河第一雕

到了巴河正街,镇小斜对面,三层小楼门口,一个老人浑身玄色,满脸堆笑,在那里迎接我们。

爬上二楼,满目琳琅,屋中桌椅柜架以及各色摆设,都是这位老人自己的作品。

老人姓饶,名兴启,今年高寿74,早先是木匠,退休后开始以雕刻自娱,积十几年之功,已经蔚然成家。

巴河上游是大别山,巨木随山洪沉入河中,埋积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在恒温恒湿和缺氧条件下,会变成阴沉木,其色如墨,其坚如铁,老人所制作的很多物件,都是这种巴河特产木材所制,大别山之木,天地河川造化,加上老人的工艺,堪称三绝。

人入老境,心地澄明,洞明世事,看透生死。在客厅中,看到老人用阴沉木制作了一对寿匣,一个为自己,一个给夫人。老人说,自己百年归世后,就用这个装自己的骨灰。

三楼是老人的工作室,一进其中,樟香如酥,偌大的室内堆满各种木材。老人喜欢四处寻找各种颜色质地的木材,黑色的阴沉木,红色的椿树,黄材红瓤的枣树,可以不用髹漆而制作各种色彩的木器。

老人说他专门用枣木给外孙制作了一对卡通猪,利用了枣树的特殊质地,恰好成了花皮猪,外孙喜欢得不得了!

老人说他正在孕育新的雕刻作品,一幅《清明上河图》,只见一块樟木板上已经打好线稿,众多宋时人物已经在板上摩拳擦掌,就等老人下刀试凿,然后须发飘动,满街叫卖,挤满了盛世繁华……

雕龙残柱

这段木头在我家有几十年了,它原是老戏台上的一段蟠龙柱,破四旧的时候,被拆毁,估计都被人拿回去烧柴了。

我爸那时还在学木匠手艺,看到了觉得可惜,就找人要了回来抱回家,放在老屋放柴把子的阁楼上,我细早儿上楼提把子就看到它了,当时甚感好奇,不知何物!

大哥拆老屋时,我回去在断砖碎瓦中看到了它,又把它捧回来,放到二楼上。就这么放了几年。

昨天回塆里,我在楼上看到它,这个老物件积满尘埃,我又捧到车上,回来后把它擦洗一番,晾干后重露旧颜,依然鳞甲峥嵘、刀痕如昨,于是把它放到书柜上,给它一个更好的归宿。

巴河上窑陶器

土茶壶,幼时家中常用,本地巴河上窑出产。当年窑在的时候,供应全县的瓷器,很多人家中的蓝边粗瓷碗,就是此窑所出。

明洪武二年(1369年),蕲水县(浠水县旧名)巴河有上窑、下窑生产陶器。清末、民国时期,全县各大小集镇均有小型陶器生产窑户和陶器销售网点(俗称窑货园子),农村由窑货担串乡走户供应。本县窑户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为粗制陶器,釉陶只有釉烘炉,其他釉陶均系从湖南、江西等地购进。建国后,本县经营的陶器,大件均从潮南等地购进,小件购于本地窑户。

为了增加陶器产品货源,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上窑产品由供销合作社日用杂品经理部(后来组成生活资料公司)统购包销。商业部门扶持陶器生产,帮助他们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

1958年巴河上窑改建为瓷器厂,生产粗瓷产品,与县日用杂品经理部签订产销合同,产品由公司统购包销,并在厂房旁修建1栋仓库,就地接收产品。

1970年土产日用杂品公司帮助该厂从湖南聘来技术人员,帮助改建,实现半机械化。

从1973年起,可生产细瓷盘碟、蓝边花碗、茶壶。1987年,可生产精美的景德镇瓷器、寸汤盘、酒杯、汤匙、碟、盘、汤钵、酒壶等成套餐具,从外面减少瓷器的购进量,全县瓷器自给率70%。

洗马花灯

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上元赏灯,自唐宋迄于今日,长盛不衰。

我们小时候都玩灯,到了正月初九,大人们都会上街给孩子买花灯,悬挂在家中,从正月十三开始,每晚给孩子发一根红烛,让他们点亮灯笼,四处游玩。

黄昏之后,灯笼点亮后,要先把每个房间照一遍,至于何故,尚不知晓,估计就是一种民间求吉祛邪仪式。

我们浠水花灯制作最精美的地方就是洗马。小时候我们玩的花灯,大多是花纸拼接粘贴成花花绿绿的样子,稍微讲究的蘸上红颜料在纸上绘上花鸟福禄,不像洗马的花灯,除了造型百变,花样繁杂,而且会用上刻纸、模印等复杂工艺,很多花灯简直就是艺术品,与乡间普通花灯不可同日而语。

洗马位于蕲春、浠水、罗田、英山四县交汇处,一直是商贾云集、商贸辐辏的商业重镇,当地有叶、何两大望族,家大业大、生活讲究,每逢上元节,两家有斗灯传统,故而花灯文化冠绝浠蕲罗英四县。

有深厚的商业传统,又有本地豪强大族的支撑,洗马本地形成了一个传承有绪的扎匠群体,例如何金寿、何艳明、姜百盈、叶松炳、叶新林、周济安、叶崇德、黄国庆等,他们师徒相承,奠定了洗马花灯文化的繁荣。

去洗马镇的非遗馆观赏了当地的精品花灯,正是叶松炳老师(图一)亲自带我们参观,馆中各色花灯有不少是他的手作精品,只是浮光掠影看了一下,还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

不过不得不承认,地方文化要根深叶茂,必须靠发达的地方经济和世族大家,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形成专业的工匠群体,文化的精致优雅也就无从谈起。洗马花灯文化能够一枝独秀,就是最好的例证。

厕所革命

出村门口,看见一个孤零零的建筑,朝向东北,与基本南向的村居相比,感觉特别别扭,一问,是新建的公厕。

国家给每个村庄拨钱修一个可以冲水的公厕,一件德政。听说要修,人人称好,但是到了修的时候,一会儿这个村民说占了他的地,一会儿那个村民说厕所朝向正对着他的家门,各种交锋和妥协,于是一个奇怪的公厕就这么一人向隅孤零零地立在空地上,成了一座被整个村庄放逐的公共建筑。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村情,修得各有特色当然是应该的,如果修得各有古怪,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报纸将这件事渲染成“厕所革命”,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是用新制度替换旧制度,用新环境覆盖旧环境,用新生活革新旧生活。厕所革命的意义,就是要用现代厕所取代过去农村的旱厕,用整洁卫生的如厕环境取代过去蛆虫横爬的旧环境,让农民们享受到和城市相差不多的现代文明。

但从这个厕所来看,这项德政在乡村中可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政策效果。对于修建公共厕所,村民们十分欢迎,修厕所也是项目,要花钱买建筑材料,要请人施工,村民参与其中,好多人都能从中获得小利;但是村民们也排斥公厕,这是五谷轮回之所,谁也不想沾染臭味和肮脏。怎么修得合理和美观,远远不及远离它更重要。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间公厕五万块,全镇八十多个村子,每个村按照五个自然村来算,这笔投资就是2000万元,不是小数。如果不雨露均沾遍撒芝麻,而是集中资源用在一个明星村庄上,可能资金利用效率更高。

一座公厕,其实是最好的经济学常识观测点。亚当斯密说得好,人性都是自私的,也是经济发展的起源,正是人人心中的私欲,渴望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才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无须指责村民自私自利,其实这都是人之常情,我们应该反思的其实可能是没有利用好人的这种自私自利。

人但凡有目的的行动,都是为了改变现状,之所以要改变现状,一定程度上由于现状具有某种缺憾,自私自利,其实是一种原动力,犹如水流,修渠导引可以灌溉沃野,任其自然反而会洪水滔天。

有句老话讲得好: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厕所革命也许是一个时代的早产儿,村民们也许真的不需要一座干净的马桶,他们更需要的是搞钱、搞钱、搞钱,然后去城里买房,过城里人的生活。那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现代化康庄大道。

通过一点点拨款,修个公厕,让村民生活略微改善,在村民来看,这是国家给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修好后各自分账,然后扔下一个谁也不喜欢的公厕在那里,任时光淘汰。

整治村庄环境,提升文明水平,留住村庄,留住乡愁,这是一件高尚的事,也是一项伟业。但是,它的投资量也异常惊人,如果不从人性本私的角度出发,不顺应农民心目中的城市化现代化理想去做,可能真的只能广种薄收,收效甚微。

让绝大多数村庄变空、变荒,让绝大多数农民出村进城,变成城里人,顺着这个潮流去推动城镇化,然后再回过头来,对经受住淘汰和冲击的村庄进行集中整理和投资,既顺乎民心民意,又做到政策资金弹不虚发,也许更好!

堂嫂莲姐

莲姐,我的堂嫂,姓林,友儿哥的媳妇,巴驿林家堑嫁过来的。

莲姐结婚的时候,还是在友儿哥的老屋,结婚那天是个暖和的秋天,我跑过去看热闹,她家墙上贴着李连杰演的《少林寺》连环画,我看得入迷,结婚怎么热闹不记得,就记得满屋飘着鱼圆子和黄花菜的气息,裹着屋外热喇喇的秋气,有一种甘蔗汁布满双手的甜腻黏糊感。

浠水王金石老师画作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新媳妇已经成了婆婆,如今儿子也找了媳妇了,农村就像一个巨大的复印机,一代代人的命运几乎纹丝不变沿着古老的轨迹不断复印下去,年轻的女人嫁入陌生的村庄,变成另一家的媳妇,洗手作羹汤,下田务农事,养一双儿女,侍弄一堆鸡鸭鹅,经春复秋,不觉光阴荏苒,白雪爬上鬓角,藤蔓纵横额头,人就在不经意间这么老了。

今天去村中给各位叔伯拜年,走到莲姐家中,看到她,搭了一会儿嘴,忽然回想起她结婚到这个塆里,仿佛还是昨日,很多的画面像扑克牌从破行李箱中洒落而出,想起那幅《少林寺》连环画,想起庭中的鱼圆子和黄花菜气息,时光轻贱,让人叹息!

真正的福气

有个从外面打工的人回来,决定改善一下他的家庭生活条件,把家里收拾一下,装一个洗澡间,这样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随时可以洗个热水澡。

他老娘死活不同意,说太花钱。他儿子说:我自己花钱,又不花你的钱。但是老娘还是反对,儿子不理他,直接买了材料,叫了工人,到家里装上了。

他老娘气急败坏,就站在施工现场痛骂自己的儿子,什么败家、乱花钱,整整骂了一天。

听了这个事,半晌无语。想起《投名状》中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对兄弟们许诺:等打下南京后,就带你们回家享福。

福是什么?我们以前以为是好运气,可是从享福这个词来看,福其实就是好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愿意卧薪尝胆,换取未来的锦衣玉食,这个人是一辈子不可能享到福的。

为什么?福,其实并不是未来的好运气,而是现在的好活法,未来是一个个今天延伸到未来的,如果每一个今天都没有好好善待自己、好好活过,怎么可能在未来的日子突然幡然醒悟,换一个更好的活法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谓的善,是善行、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寻找到自己生活中的趣味和享受,日积月累,福多运多。

今天就是除夕了,家家祈福,户户同庆,希望大家在贴福字求好运的时候,多多琢磨自己的福气从何而来,换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为自己累积更多的福运!

由桦树博客提供下载https://www.nonif.c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桦树博客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